探尋遺忘的城市源頭:台北

  轉變中的柏林

  瘋狂錯亂與野心勃勃:紐約

  依水而居,享受海景:雪梨

  變化無窮的東京

  極端之都--香港

  土地換房屋,打造雅典街景

  東方巴黎--布達佩斯

  世界的美麗之都--米蘭

  淺談里斯本

  風貌多變馬德里

  英國第三大城市--牛津

  倫敦

  兼備歷史性與現代感的巴黎

  擺脫不了種族色彩的南非



















 

 

 

 

 

 

 

 

 

 

 

 

 

 

 

 

 

 

 







 

依水而居,享受海景--雪梨

雪梨是活力十足的城市,擁有350萬居民,以人口來說不算是大城,就面積而言卻很遼闊,達1萬平方公里,然而大部分屬郊區,東岸、南北部都是,還有遠西的藍山區。雪梨都會區是從坎培拉往西南50公里,往北80公里。這個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在西部(包括2000年奧運舉辦場地),離市中心約20公里處,這裡有港埠,海岸線延伸100公里長,雪梨港在中央,六條河流與海灣、河口和支流,形成巨大的內陸水道,使得雪梨擁有天賜的水資源。因此為數龐大的居民賴水維生,或依水而居,或享受海景。對雪梨人來說,與水為伍意義重大。

雪梨是歐洲人第一個殖民地,1788年1月28日亞瑟菲利浦船長以雪梨港為據點,也就是現在的圓形碼頭。從那天開始,雪梨港就被視為貴地(幾乎每位雪梨人都會問觀光客對美麗的雪梨港感受如何(不給予正面評價的人就要倒大楣了)。雪梨港是本市的美景無庸置疑,這些年來已成為城市生活的焦點。雪梨港天然美景的絢麗,掩蓋了許多都市病態。於是雪梨人感覺到,單單一個雪梨港就讓雪梨成為「世界最美的城市」之一,導致城市設計散漫及不足,對雪梨長久以來想提振的文化本質是一種傷害。更有甚者,中央商業區為顧及雪梨港,往往造成建築物或城市設計計畫,遷就「港的景觀」罔顧其他重要面。

80年代,歐洲殖民即將屆滿兩百週年之際,雪梨開始感受到必須認識自己的建築傳統、珍惜已經建立的結構和都市歷史。雪梨想出適合自己的路,其中之一是保留「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物正面,試圖與在其後方的高樓大廈合而為一。另一個方案則是保留與新式高樓大廈並肩而立的歷史建物,希望藉由歷史建物來反映及配合歷史結構精神。改變歷史建物的樓面空間,使成矮房和高樓之間的銜接,上述方式造成一些有趣的並列,但是保守運動雖然拯救了一些雪梨以前最棒的建築物,但是也必須負擔本市許多新式建築缺乏創意和想像力的責任。

除了雪梨精神地標──雪梨港、港灣大橋和歌劇院舉世聞名,其他為外人熟知的建築物並不多。所幸,1988年澳洲建國兩百週年帶動建築景觀蓬勃發展。州長奈維爾瑞恩著手進行雪梨版的「巴黎大工程」,建設達令港、圓形碼頭步道、發電廠博物館、現代美術館,以及許多其他文化性及娛樂性建設。

雪梨最讓人興奮的一面是這個城市仍有建設空間。澳洲的自然美景,無論是真實是想像,都融合在雪梨建築的外觀上。有的建築對美景和氣候條件做了積極的回應,有的建築則簡單運用一些裝飾,這些裝飾現在成了澳洲建物的象徵,就像無尾熊和袋鼠象徵這個國家一樣。雪梨是個沒有包袱的城市,在經濟和市場力上擁有無限的彈性發揮。

隨著經濟衰退的結束,新科技加速縮短距離之苦,為數不少的居民越來越世界化,並且朝向都市發展。再加上舉辦2000年奧運,有機會一秀建築和城市設計的成果,即將邁入下一世紀的雪梨無疑的是樂趣多多。


   (以上文章摘自建築Look 系列《雪梨》一書)

相關連結:建築本事之雪梨

城曦乍現建築本事城中故事巴布城下閱讀迴廊城市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