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遺忘的城市源頭:台北

  轉變中的柏林

  瘋狂錯亂與野心勃勃:紐約

  依水而居,享受海景:雪梨

  變化無窮的東京

  極端之都--香港

  土地換房屋,打造雅典街景

  東方巴黎--布達佩斯

  世界的美麗之都--米蘭

  淺談里斯本

  風貌多變馬德里

  英國第三大城市--牛津

  倫敦

  兼備歷史性與現代感的巴黎

  擺脫不了種族色彩的南非



















 

 

 

 

 

 

 

 

 

 

 

 

 

 

 

 

 

 

 







 

極端之都--香港

浮華之都、矛盾之都、極端之都,這些對香港的形容詞一樣可以用來形容她的建築。對今日難以數計的觀賞者來說,此地的人工環境最能在視覺上傳達出當代香港的樣貌。遊客來到香港,如果知悉此地早期僅是一片禿岩,必然會對如此短時間內所創造出的這片奇觀感到驚嘆不已。

香港分為三大地理區: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香港地鐵(The Mass Transit Railway,MTR)相當有效率,每天載客量超過兩百萬人次。往返香港島與九龍之間的天星小輪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渡輪之一,搭乘此輪可能也是初訪者欣賞香港建築與大型霓虹燈的最佳方式。除此之外還可以飽覽海港之美、讓人驚豔的遠景及山丘環抱的寧靜。渡輪從香港島的灣仔及中環出發,在九龍則以紅磡和尖沙咀為起站。香港島上還有特殊的雙層木製電車,行經填海而成的新生地,主要路線為東西向、貫穿與九龍相對的港島北部。電車行駛速度很慢,但提供了觀賞市區的好視野。

和其它大城市一樣,這裡的建築有著不同的層次和比例,必須分別加以解讀。大型商業計畫都朝向港口,因此在第一道可見的垂直線之後,後方幾層建築不免千方百計地想「出頭天」。大家只在乎建築物的頂冠是否醒目,最好讓所有人都能看見大樓主要承租公司的名稱和商標(尤其在開始計算可出租面積之後)。雖然建築物一定朝向港口,但入口卻可能在另一面。有的建築物頂著碩大誘人的頭冠,目的在引人矚目,但其實卻不怎麼出色,近看甚至讓人失望。還有很多建築活潑熱鬧頂峰和建築體本身根本不搭調,而且彼此還互相矛盾。

在街道上則是另一番氣氛──建築物的四面、或是三面皆如此,在狹窄的街道上,或者所面對的道路上方恰好掛滿各式指示路標,建築物頂端就變得無關緊要。抬高的人行道,斜坡上的建築(尤其在中環),再加上地下好幾層的地鐵,讓所有建築物不僅是三次元的空間。斜切過不同高度平面的室內、室外電扶梯,讓這種感覺更加強烈。真正的一樓在哪一層並不重要,逛街人潮對當地商家而言,也不只侷限於所在樓層,方向指示標誌除了左右,更有上下。

說完香港的垂直擴張,此地的水平發展同樣也不容忽視。香港產業的快速變遷—特別是製造業大量移至中國境內的珠江三角洲及南部沿海的城市;新界衛星市鎮的都市開發計畫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維多利亞港周邊有許多填海工程正在進行;大嶼山新建的赤[魚獵]角機場取代舊有的啟德國際機場,而舊機場則改建為「購物中心」;飛航區禁建規定取消後,九龍部份地區勢必立刻出現各式高聳的新建築。

有趣的是,受到中國傳統風水說的影響,人們相信建築物擁有某種能量,而且可以互相影響彼此的興衰──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中國銀行大廈利刃似的尖角,直刺向前港督官邸。從香港建築中可以看到其他類似不可思議、甚至相互矛盾的組合:比如在這個眾人西裝筆挺、忙於嚴肅且實際決策的商業都會,同時也充斥著各式鬼神之說。人們燒香拜拜,或擺設鏡子、八卦來躲避惡靈。如果建築工人在鷹架間感受到邪氣,整個工程還會因此停止。中環地區隨處可見的高科技現代大廈,也和竹製鷹架、違章建築和窄小的巷道等元素融合一氣。

一九九七後,香港無疑將有所改變,但它向來如此。就像蛻皮的蛇,香港因重生的力量而得以持續興盛。在這個新的年代裡,唯一真正的危險就是不允許改變的發生。

(以上文章摘自建築Look 系列《香港》一書)


相關連結:建築本事之香港  



城曦乍現建築本事城中故事巴布城下閱讀迴廊城市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