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遺忘的城市源頭:台北

  轉變中的柏林

  瘋狂錯亂與野心勃勃:紐約

  依水而居,享受海景:雪梨

  變化無窮的東京

  極端之都--香港

  土地換房屋,打造雅典街景

  東方巴黎--布達佩斯

  世界的美麗之都--米蘭

  淺談里斯本

  風貌多變馬德里

  英國第三大城市--牛津

  倫敦

  兼備歷史性與現代感的巴黎

  擺脫不了種族色彩的南非



















 

 

 

 

 

 

 

 

 

 

 

 

 

 

 

 

 

 

 







 

風貌多變馬德里

馬德里的城市命名源於阿拉伯文,意指水源豐沛。在中世紀之前,馬德里一直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成長;十五世紀才納入天主教勢力版圖,開始融入歐洲文化。由於中世紀時期的城市發展痕跡幾乎完全消失,目前的都市意象主要受十七世紀時期的奧地利帝國與法國波旁王朝,以及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風潮所影響。

馬德里成為西班牙首都的歷史,始自菲力普二世(Philip II)於1561年遷都到此。當時馬德里是一個保衛貿易路線的軍事小鎮,通往其他較繁榮的商業中心。西班牙重新統一後,位於正中央的馬德里形同國家的心臟,隨即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

馬德里可說是全西班牙的縮影。它一方面具有首都的特點:寬闊的馬路、擁擠的交通、閃亮的摩天大樓、一批批的歐洲商人,以及灰濛濛的空氣污染。另一方面又具有鄉鎮的風味:身穿黑衣的老太太聚集在樹下或麵包店裡聊天、社區市場熱鬧熙攘、咖啡館裡閒話家常。現代的馬德里隨處可見這些對比,建築尤然。

西班牙現代建築的發展,與政治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31年,社會主義者耽溺於安逸,第二共和趁機宣佈成立,所建立起的理性主義觀念,深深植入到馬德里的建築。到了1936年,西班牙爆發內戰,共和式的理想和建築遂蕩然無存。佛朗哥(Franco)的獨裁盲目想恢復帝國時期的光榮,結果造成許多戰後初期的建築物,只為記錄幻想式歷史而存在。

馬德里在廿世紀中葉備受法西斯歷史主義的折磨,之後反而積極轉往現代主義,一種比較適合回歸民主和復興社會主義的風格發展。此時的建築物徹底與帝國式風格劃清界線;格狀的磚塊外觀剛正不阿,象徵理性主義的清明嚴謹秩序,也成為馬德里當代建築的先驅。

到了六O年代,佛朗哥堅守內向主義,因而引發西班牙的經濟危機。破產的威脅終究迫使法西斯主義者向外尋求資金。隨著政治的介入,馬德里建築終究敞開大門,接受國際主義的洗禮。

佛朗哥死於1975年,西班牙從此有了急遽的轉變。1979年,社會主義者進入馬德里掌權,準備進行都市現代化。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洲共同組織,加速了經濟的發展,帶來繁榮與創造力,史稱馬德里現象(Movida Madrilena)。它讓公共建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國宅一整區一整區興建,城市的中心和邊緣地帶全在規劃範圍內。

到了九O年代初期,重生國的政治樂觀主義和文化精力開始消磨殆盡。1992年,當巴塞隆納和賽維爾因主辦奧運會和世界博覽會,在國際間搶盡鋒頭時,想成為歐洲文化之城的馬德里並未使城市獲得太大改革,最後只留下幾座美術館,根本無力再現馬德里現象的風光時期。但雖然經濟不景氣、政壇一片混亂,首都馬德里的建築本質上依舊完整,還是在現代、傳統、環境之間取得了平衡。特別是西班牙的氣候日照強烈、盛暑逼人,更加助長了建築對流通空間的重視,採用天井、捨棄內外的藩籬、建造隔熱的實心石牆等等,因此西班牙建築總是實用性重於學術正確性。

社會主義者失勢後,由荷西•阿茲納(Jose Maria Aznar)所領導的右翼人民黨(Partido Popular)起而代之。於是商業明顯地入侵社區,對西班牙的現代主義和首都馬德里的文化造成嚴重威脅。但馬德里近代建築的引人入勝之處正在於多樣性;理性主義者的磚造住宅區旁,可見解構主義的辦公室、結構主義的室內設計形式、美國消費主義等種種樣貌。在馬德里現象的全盛時期,活力是流行術語,這份活力產生一種四海一家的特質,此特質至今仍在西班牙領土上獨樹一幟。

   (以上文章摘自建築Look 系列《馬德里》

相關連結:建築本事之馬德里

城曦乍現建築本事城中故事巴布城下閱讀迴廊城市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