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根據文體風格和語言檢驗。

  柏拉圖的著述活動前後經歷半個世紀之久,他使用的詞彙、文法、句子結構必然是有改變的。一些學者根據這個特點研究柏拉圖的對話,最早是由英國著名的古典學者坎貝爾在他1867年發表的著作中提出的。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說《法篇》是柏拉圖晚年著作,遲於《國家篇》,第歐根尼.拉爾修記載說《法篇》是柏拉圖死後留在蠟版上未加修飾的著作。坎貝爾依據這些記載,把《法篇》定為柏拉圖的最後著作,作為一個鑑定標準。他又贊同學者們的普遍看法,《申辯篇》、《克里托篇》是柏拉圖最早的著作,作為另一個鑑定標準。確定了柏拉圖最早的對話和最遲的對話以後,他考察柏拉圖各篇對話中使用的詞彙、文法、結構,考察文體風格的演變和各種語言現象,尤其是柏拉圖使用小品副詞和虛詞(如冠詞、副詞、前置詞、連接詞等)的演變情況。通過這樣的考察可以看出《法篇》和《申辯篇》的區別很大,《蒂邁歐篇》、《克里底亞篇》、《斐萊布篇》與《法篇》比較接近,可以將它們定為後期著作,而《國家篇》、《斐德羅篇》、《泰阿泰德篇》、《巴門尼德篇》等處於兩個極端之間。

第二,根據古代著作的直接證據。

  古代著作中提到的柏拉圖對話的先後材料是確定它們次序的有力旁證資料,如上面提到過的亞里斯多德說過《法篇》後於《國家篇》以及第歐根尼.拉爾修提到《法篇》是柏拉圖最後未加潤飾的作品。但是這類材料不但不多,使用時也必須慎重。

第三,根據對話中涉及的有關人物和事件。

  這也是判斷對話編年順序的有效方法,可惜在對話中提到的這類事實也不多。一般都舉《泰阿泰德篇》為例。這篇對話開始就提到參加科林斯戰役的泰阿泰德因受傷和染病被送回雅典,不久死亡。歷史上發生過的科林斯戰役有兩次,分別在西元前394年和369年。學者們經過仔細考證,肯定泰阿泰德參加的是西元前369年的那一次,由此確定這篇對話寫於這一年以後。又如《法篇》(683B)中提到敘拉古征服洛克利,這件事發生在西元前356年,當時柏拉圖已經超過70歲了,由此也可以佐證《法篇》是柏拉圖的晚年著作。但在使用這個方法時也要十分慎重,比如柏拉圖在《巴門尼德篇》中講的少年蘇格拉底和老年巴門尼德的會晤,在《智者篇》和《泰阿泰德篇》又重提過。究竟歷史上是否真的發生過這樣一次會晤?學者們也一直有爭論。有人認為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並以此來推算巴門尼德的生年;有人則認為這是柏拉圖的虛構,歷史上根本不可能發生這樣一次會晤。

第四,根據對話中相互涉及的內容。

  在一篇對話中提到另外一篇對話的有關內容,這是判斷這些對話先後次序問題的重要材料。《智者篇》和《泰阿泰德篇》中重述《巴門尼德篇》中敘述的那次蘇格拉底和巴門尼德的會晤,許多學者據此認為這兩篇對話後於《巴門尼德篇》。

上一頁 下一頁

關於柏拉圖 版本柏拉圖 對話真與偽 《柏拉圖全集》特色回首頁

 

   

更多主題大賞讀書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