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記載他生平的史料不多。人們介紹他的生平主要依據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著名哲學家的生平和學說》和柏拉圖自傳性的《第七封信》。《著名哲學家的生平和學說》的作者第歐根尼.拉爾修是西元1世紀的傳記作家。他記載了眾多希臘哲學家的思想和生平,全書共十卷,其中第三卷全部用於記載柏拉圖,共109節。柏拉圖的《第七封信》是柏拉圖傳世書信(共13封)中最長的一封,大多數學者承認這封信是柏拉圖真作,把它當作可靠的史料進行研究和引證。

  柏拉圖(Plato)於西元前427年5月7日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齊那島。他的父親阿里斯通(Ariston)和母親珀克里提俄涅(Perictione)都出自名門望族。父親的譜系可以上溯到雅典最後一位君王科德魯斯(Codrus)。母親出自梭倫(Solon)家族。柏拉圖屬於梭倫的第六代後裔。

  柏拉圖原名阿里斯托克勒(Aristocles)。據說,他的體育老師見他體魄強健,前額寬闊,就把他叫做柏拉圖,而在希臘文中 "plato" 的意思就是寬廣,也有一說是認為因其思想開闊而得名。柏拉圖有兩個哥哥阿得曼圖(Adeimantus)和格勞孔(Glaucon),在柏拉圖對話中常出現。柏拉圖還有一個姐姐名叫波托妮(Potone),她是後來柏拉圖學園的繼承人斯彪西波(Speusippus)的母親。柏拉圖的父親去世後,他的母親改嫁給她的堂叔皮里蘭佩(Pyrilampes),生子安提豐(Antiphon)。皮里蘭佩和雅典民主派領袖伯里克利(Pericles)關係密切,柏拉圖在《卡爾米德篇》中以頌揚的口吻提到過他的這位繼父。

  柏拉圖出生的那年伯羅奔尼撒戰爭已經進行到第四個年頭。柏拉圖從小在繼父家度過,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時期熱中於文藝創作,寫過讚美酒神的頌詩和其他抒情詩,富有文學才能。大約20歲時,柏拉圖追隨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直到蘇格拉底被雅典當局處死為止,前後約有7、8年時間。在此期間,雅典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伯羅奔尼撒戰爭以雅典失敗而告終;「三十僭主」推翻民主政制,但因施行暴政而在8個月後又被群眾推翻;雅典恢復民主政治,但它又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之死給柏拉圖留下了終生難以忘懷的印象,也改變了他一生的志向。從他70高齡時撰寫的自傳式的《第七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在青年時期熱中於政治,希望能參加政治事務,公正地治理城邦,但是實際經驗告訴他,包括雅典在內的所有城邦都不能做到這一點。最後,他認為只有在正確的哲學指導下才能分辨正義和非正義,只有當哲學家成為統治者,或者當政治家成為真正的哲學家時,城邦治理才能是真正公正的。這就是他在《國家篇》(即著名的「理想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即所謂的「哲學王」,讓哲學家治理國家,或讓統治者成為哲學家。

  柏拉圖主要是哲學家,但也可以說他是一位政治家,一位政治思想家。柏拉圖青年時產生的政治志向實際上貫穿他一生,它後來三次西西里之行就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在他的對話中有不少地方討論政治問題,集中討論政治問題的除了《國家篇》以外,還有《政治家篇》和《克里底亞篇》是柏拉圖的最後一篇對話,雖然只寫了一個開頭,但柏拉圖在其中提出一個理想的「大西洋島」,成為後來西方思想家們的烏托邦的原型,英國近代哲學家培根就寫過一本《新大西洋島》。

  蘇格拉底去世以後,柏拉圖遵從老師的教導外出遊歷。他於西元前399年離開雅典,先後到過麥加拉、埃及、居勒尼、南義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到西元前387年才返回雅典。他在遊歷中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研究了數學、天文、力學、音樂等理論和各種哲學學派的學說。在這樣廣博的知識基礎上,柏拉圖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學說,以及對改革社會制度的見解。他回到雅典以後便建立學園,全面制定他自己的哲學體系,進一步傳播他的學說,培養人才,期望實現他的理想。

  西元前387年,柏拉圖在朋友的資助下在雅典城外西北角的阿卡德摩(Academus)建立學園。此地原為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的墓地,設有花園和運動場。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傳授知識、進行學術研究、提供政治諮詢、培養學者和政治人才的學校。柏拉圖的學園建校後園址長期未變,直到西元前86年羅馬統帥蘇拉圍攻雅典時才被迫遷入城內,以後一直存在到西元529年被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關閉為止,前後持續存在達9百年之久。以後西方各國的主要學術研究院都沿襲它的名稱叫Academy。

  學園的創立是柏拉圖一生最重要的功績。當時希臘世界大批最有才華的青年受它的吸引,來到這裡。他們聚集在柏拉圖周圍從事科學研究和學術討論,為後來西方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原創性的思想。柏拉圖的後半生除了短期去過西西里以外都在這裡度過,他的著作大多數在這裡寫成。可以說,柏拉圖的學園在西方開創了學術自由的傳統,是希臘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庫和人才庫。還應該提到的是,柏拉圖建立的學園Academy和後來西方各國沿襲這個名稱的各種學術研究團體也有不同,柏拉圖學園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為城邦培養治理人才,與當時許多城邦有政治聯繫。雖然柏拉圖在實踐中經過多次碰壁以後,他的政治理想也有所降低了,但他想按照哲學的正義原則治理城邦的思想卻並沒有放棄。他的一生雖然以主要的精力從事哲學研究,越來越少參加政治實踐,但想以他的思想影響城邦統治者,儼然以「帝王師」自居,這一點倒是和中國儒家的傳統相近的。

  為了能夠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柏拉圖曾三次赴西西里島,先後與敘拉古統治者狄奧尼修一世(Dionysus)、狄奧尼修二世打交道,希望制定新政用最好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然而柏拉圖和狄奧尼修二世的相處不睦,最後遭到失敗。從此以後,柏拉圖放棄了參與政治實踐,將全部精力用於辦好學園。

  西元前347年,柏拉圖在參加一次婚禮宴會時無疾而逝,享年80歲,葬於他耗費了半生才華的學園。他的一生經歷了雅典的衰落、政府黨團與形式的更迭、政治暴動,看見城邦轉成帝國,希臘躍進希臘化世界,他曾熱切加入政治,但對時勢深感絕望。而後從政治抽身,專心哲學,在希臘世界享有崇高的聲譽,他當時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可用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悼詞來佐證:

  「巋巋盛德,莫之能名。光風霽月,涵育貞明。
  有誦其文,有瞻其行。樂此盛世,善以繕生。」

 

關於柏拉圖 版本柏拉圖 對話真與偽 《柏拉圖全集》特色回首頁

 

   

更多主題大賞讀書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