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普洱


在行家眼中,品茶,絕不只是找到好的茶葉,舉凡直接影響茶湯風味的煮茶方式、兼具功能性和藝術性的茶具,甚至是茶的包裝,都會受到行家們的重視。這些跟品茶息息相關的項目,都是茶文化的一部份,不光可以反應當地民俗,也將會成為當地的特色。
 
  •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與江蘇宜興、廣東石彎、四川萊昌並列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自宋朝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具有「色如銅,聲如磬,亮如鏡」的特色,主要作成花瓶、花盆、茶具、汽鍋、文房四寶等,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有「陶中一秀」的美譽。

    此外,以當地特有的淺綠、棕色兩種棉花自然織成的純手工建水土布更是廣受全球茶藝師所喜愛,從一九八三年起每年皆有來自日本的貿易商搶先下訂,經常會有供不應求的現象。

  • 茶票紙
    四○年代中期,由於茶馬古道上活躍的「鶴慶商幫」及馬幫開始推廣便於印刷的白棉紙,加上當時大型茶莊對包裝品味的要求,普洱茶打破了傳統的簡陋包裝,為圓茶披上長二點二尺、寬二尺的棉紙外衣,每張稱為一票,稱為「茶票紙」。

    從此,以造紙聞名的「靈地」冷地坡開始以製作纖細的茶票紙與普洱茶結緣,包括印製作為商標的小張貼紙「內飛」。

    但由於文革時期普洱茶的嚴重斷層波及到冷地坡的手工棉紙,當地的製紙工業在八○年代曾一度沒落,直到九○年代末期市場上對普洱茶的品質要求不斷提高,冷地坡的手工棉紙才又受到新的重視。現在,冷地坡的手工棉紙不僅成為茶人的最愛,也深受現代騷人墨客的青睞。

  • 少數民族的飲茶方式
    雲南有頗多的少數民族,隨之衍發出多種各具特色的喝茶方式,不過從他們採用的原料和飲用方式來看,其實都可以稱為廣義的普洱茶。

    彝族、白族、瓦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地區流行「烤茶」的茗飲習俗,他們通常將土陶罐置於火塘上,放入茶葉不斷翻動,待茶葉焦黃且溢出香味時,即注入沸水沖泡飲用。據說這樣烤出來的茶,茶味特濃且香味十足。

    基諾族則是將鮮嫩茶葉揉軟搓細,放在大碗中,隨即扮入黃果葉、酸筍、酸螞蟻、大蒜、辣椒、鹽巴等配料,便成為該族喜愛的「拉拔批皮」,也就是涼拌茶了。

    鹽巴茶則是怒族常見的飲茶方式,先將洗淨的小陶罐放在火炭上烤燙,掰一塊普洱餅茶或是一把青毛茶放入罐內烤香,再將開水加入罐中,至沸騰後去掉浮沫,將鹽巴塊放在瓦罐中涮,持罐搖動使茶水週轉三五圈,再將茶汁倒入茶盅,加適量開水稀釋。此時茶湯呈橙黃色,可以邊煨邊飲,直至小陶罐中茶味消失為止。

    其餘像是酸茶、砂罐茶、竹筒茶、油茶、酥油茶、鹽巴茶等等,都是極具特色的風味茶飲。

(整理、摘錄自吳德亮《風起雲湧普洱茶》)

 
 
 
更多主題大賞讀書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