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尋根

相傳西元七世紀左右,古代南詔國所轄的「瘴癘之區」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有大型瘟疫肆虐,造成哀鴻遍野、死傷無數。普賢菩薩為解救蒼生而化身老農,摘採大葉種綠葉供百姓煮沸飲之,瘟疫竟不藥而癒。當地居民為感念菩薩恩德,從此廣種大葉種茶,並以茶葉狀似普賢之耳而命名為「普耳」;又因佛教中「水」代表慈悲,二者合併而稱「普洱」,這是普洱茶起源最早的神話傳說。

但事實上,「普洱」是個不折不扣的古地名,位於今日雲南的思茅地區。此地名源自當地哈尼族語,為「水灣寨」的意思,自古即以普洱茶的重要產地和集散地聞名中外。不過近來也有學者指出,「普洱」一詞原應指「普洱人」,為今日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種茶先民「濮人」的泛稱,亦即先有人,後有地名,而後才有由普洱人種植的普洱茶。前後對照,此說法應該是可以成立的。

今日中國雲南盛產大葉種茶葉,是目前世界公認的茶樹原產地,目前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普洱茶製品多來自雲南的大型茶廠,稱之為普洱茶的故鄉實不為過!。
 

普洱茶重要產地介紹:

  • 思茅地區
    思茅地區全區面積四萬二百餘平方公里,比台灣還要大上一些,人口卻僅有台灣的十分之一,其中上有六成人口由少數民族所組成,洋溢著風格迥異的濃郁民族風情。
    此地在明神宗萬歷年間,朝廷就已設官普洱管理茶葉貿易,歷明、清兩朝皆隸屬普洱府轄區。由於地形崎嶇,交通極為不便,普洱茶的運銷主要由馬幫經茶馬古道運往內陸或行銷海外。據官方記載,在清道光年間至光緒初年(一八二○年至七五年),普洱茶產銷盛極之時,每年至少有五萬多匹騾馬牛幫商隊於千山萬水間奔走。

  • 瀾滄縣
    氣候溫和的瀾滄縣拉祜山向以茶葉種植歷史悠久而聞名,也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地之一。一九九一年時,更在境內富東鄉邦威村海拔一千九百公尺的高山上發現傲視全球的「邦威過渡型古茶樹王」,樹高十一點八公尺,樹幹直徑一點二公尺。據學者推論,其樹齡應已超過千年,被學術界普遍譽為「茶樹原產地的活化石」。

    而更令學者驚訝的,應是堪稱為「世界古茶園之最」的景邁萬畝古茶園,擁有廣達萬畝保存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樹群落,至今仍為世居當地的傣族與布朗族所有並按時取摘。

  • 雲南譯
    「譯」是古代專供遞送官府文書的人員中途更換馬匹與休息食宿的地方,而位於今日祥雲縣的雲南譯自古就是中國通往緬甸,及滇西前往內地的必經路口,許多舊時的石板路、驛站、客棧等至今仍大致保存良好。

    多數學者斷定,在普洱茶極為興盛的明、清兩朝,從普洱通往國外或內地的茶馬古道至少有六條之多,部分路段今日已被「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取代,因而甚至有人認為,今日散佈在雲南境內的許多山道或舊公路早年都應屬於茶馬古道的一部份。

    但隨著文明的發展,當年的古道多半早已堙滅。目前,除了麗江古城的大研鎮內有計劃保留作為觀光文化財的青石板路,以及建水古城至今仍供騾馬運水行走的石板道外,保留最完整的古道應屬雲南譯莫屬了。

  • 西雙版納州
    西雙版納盛產大葉種茶葉,具有「牙肥毫壯」的優良品質,早在明、清兩代就有「普洱茶之鄉」的美譽,茶山遍佈全州四十二個鄉鎮,茶園面積高達二十九萬畝,年產茶葉近兩萬噸。

    今日的西雙版納,以孟力海為主要製茶重鎮,此地名來自傣族語,為「勇者居住的地方」之意,號稱雲南普洱茶最大產地,其產茶量在雲南二十個產茶大縣中始終排名第一。

(整理、摘錄自吳德亮《風起雲湧普洱茶》)

 
 
 
更多主題大賞讀書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