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星
索取書訊
 
 
回應本篇文章發表新主題回書貓研究室 所有回應文章
《摩登,妳的名字就叫上海》
 Ψ 昆布 (2003-01-12 10:27)
1. 
聖經的末尾有兩座城,一座叫大巴比倫,另一座叫新耶路撒冷。兩座城的個性與結局雖然不同,但她們卻有一共同的性別,她們都以女性的身分與象徵出現。正因為是女性,才涉及裝飾的問題,因為裝飾或說打扮,乃是為著美麗,無論這是寓意的說法或直接的表現。城市若以女性來表明其特性,那麼這座城必須具備美麗的丰姿,無論是外表或內在,才能引人的注目。一座有風格的大城正如一個丰姿卓約的女性,含藏著眾多繁複的切面,在不同的狀態下,展現不同的風貌。


今天上海成了一新的移民城市,大量的金錢、人口與智慧急劇湧入,數量之巨令人無法想像。當然多數人都是衝著她光燦無限的商機而來,而她所具備的國際化性格,以及其便利進步的設施,都是吸引外商投身此一逐利的行列的因素。然而如果我們細查上海的身世,就會發現上海建城雖有七百年的歷史,但她商業的發展則是在清代的中業以後,上海的商業真正具有全國性的規模,形成其特有的風格也是這一百五十年的事。尤其是1843年上海開戶,使得上海的商業逐漸演變成國際貿易的規模。雖經多年壓抑與綁縛,在改革開放之後,上海展現出另種摩登的風情。但是上海畢竟不光是多金而庸俗,她能成為耀眼的摩登女郎,也不光拜金錢之賜,畢竟她還是一個有文化內涵的通都大邑。其實所有文化的形成,尤其是精緻的文化,除了品味之外,經濟的因素也是不能忽視的。


《上海摩登》一書,去年經魚頭推薦,雖透過朋友在台灣多次尋找,但仍找不到此書的蹤跡,今年十二月無意間在上海找到了本書,閱讀之間頗有滄海桑田的感嘆。起初我以為這本書可能是一本輕鬆的雜論,結果卻發現這本書的結構和內涵和我初看書名的印象落差甚巨。原來本書是由英文撰寫學術性專論,早先的版本是由牛津大學出版,我手上這本簡體字本是北京大學出版的。

本書的頭一章,李歐梵拋出了一個頂有創意的問題。他說:「英文modern是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個譯音。….因此在一般中國人的日常想像中,上海和現代很自然就是一回事。至於我的探討就只好從這裡開始:是什麼使得上海現代的?是什麼賦予了她中西文化所共享的現代素質?」這是個內容豐富而龐雜的問題,上海似乎是中國進入現代化的頂尖,至少也是個具備了實驗性的窗口,探討上海的摩登個性,不只有趣,也是整合中西文化經驗的參考。至少我認為這能幫助讀者擴大視野,理解西方的經驗如何在中國落實,如何產生衝突與融合。

由此,我們在李歐梵的拼貼組合中,得窺上海時髦的圖像。於是,外灘的建築、百貨大樓、咖啡館、舞廳、公園跑馬場,還有上海作家獨特的亭子間,紛紜多彩的公共空間,在李的引導下,重新構圖,摩登顯像。本書也檢閱各種出版品、雜誌、電影,都幫助上海構築都會空間,創造新城市語境。西方時髦和東方流行在此交會衝突,射放出一種混血的奇趣和異彩。

本書涵蓋的年代1930到1945,正是上海風華絕代的時刻。即使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了上海,上海的繁華雖然開始走下坡,但仍未完全喪失她的活力,依舊維持著孤島式的繁榮,猶太人能繼續生存就是一個證明。 這點在《文化上海》一書中有詳細的披露,要一直等到1945年的抗戰結束之後,由於嚴重的通貨膨脹,還有日漸炙熱的內戰,使得上海的經濟癱瘓,她摩登的色澤才真正退色。接著下來在革命的大旗下,這個光燦耀眼的城市便逐漸黯淡。要經過幾十年之後,改革開放的腳步邁開,上海才恢復往日的光彩。


李歐梵在《上海摩登》中提到一個矛盾,他說雖然今天流行的後殖民理論都假設了一個所謂的殖民權力結構,在其中殖民者對殖民者總是擁有無上的權利,然而這種理論的構造主要是發生在英法在非洲和印度等國家的統治。上海是不同的,雖然西方國家的殖民威權確實存在,但那主要是在租借條文裡的規定,中國老百姓對此並不太在意。在本書當中他所逐一巡視檢驗的作家(包括施蟄存、劉纳鷗、穆時英、葉靈風、張愛玲等人),雖然很少和當時的西方人往來,但卻是相當西化摩登的群體。即使是這樣,這些作家也不在任何的意義上成為被殖民的「他者」。

用句簡單的話說,上海的風氣、文化生活、作家的創作等等層面,是無法用所謂的後殖民論述硬套的,中國雖然受過帝國主義的害,但上海的種種表現並非處於受奴化的狀態。上海有她獨特的表現及風骨。所以李歐梵對此現象的評價甚高,他說:『不說殖民化戲擬,我更願意把這種景象─上海租界裡的中國作家熱烈擁抱西方文化─視為是一種中國世界主義的表現,這也是中國現代性的另一側面。』正是這種摩登精神使得上海與眾不同。


2.
在《文化上海》一書中,作者李天綱涉獵的範疇更大。他考證海派的諸多源流,旁徵博引,立論多元,我們目睹海派一詞的說法原來是如此曲折繁茂。從海上畫派,談到海派京戲,也說到經商的策略與習性,從幫會人物的風格,一直說到文學創作的『京海之爭』。這種種的爭執與演變都和海派的名稱,以及她日後定位的問題有關。閱讀之際,才發現一個大家熟知的說法,竟然在背後隱藏了如此豐富的內涵。
《文化上海》一書,共分四個段落,勾勒上海角色四個突出的面向:市民社會、華界洋場、文化尋根、重建自信。李天綱縱橫上海文化生活的根源及展望,可說是面面俱到,導引讀者鳥瞰上海文化與歷史縱深。如果有人想對上海有全面性的理解,我覺得這本書是個不錯的嘗試,但因涉及的層面廣袤,討論的主題也相當深入,所以讀起來並不輕鬆。

可以說,海派的確是個複雜的表述,既有肯定,也有貶意。一面來說是勇於革新、善於創造;另一面則是華而不實、膚淺庸俗,端看當時的情況如何。所以李天綱先生歸結說,我們不能抽取海派詞義裡的某些特徵,就隨意來定義或認識「海派」,如此就有可能偏於現象而忽略了本質。換句話說這就是見樹不見林。在本書的第一個單元裡作者極力證明,也是他著墨最深之處,也就是要導引讀者發現的,所謂海派的意涵,乃是一種中國型態的近代城市大眾俗文化,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市民文化。

他強調上海往昔的市民意識,曾經使上海成為最進步、最活躍、最具示範功能的城市。而這種早熟的市民意識雖然曾經淪喪,但在二十世紀的交替之際,作者考證昔日的遺跡,一面是對上海的肯定與期許,一面也期盼這種典範也許能作為中國城市邁向國際化與現代化的參考。作者的企圖不言而喻。但是為什麼上海能產生這種特殊的市民意識呢?作者費了一番考證的功夫和篇幅,來釐清、論證這種意識對上海的意義。他提到一種根深蒂固的誤解,一般人以為上海是處於殖民政權的統治,但實則上,上海的租界和香港與澳門是不同的。

當時的英美租界稱為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以永租(Rent in Perpetuity)的型式獲得的國際居住區。法國人把租界稱為國中之國,聽起來好像是一種對中國主權的侵犯,但是經過作者詳細的說明,我們得以理解租界的行政其實是相當自主的,用今天的說法就是滬人治滬,和港人治港的精神類似,是一種自治精神的體現,而這等市民意識就是濫觴於租界。研究租界的人普遍認定,租界是以所謂的土地章程為基本法,用自治、法治、安全及自由的精神發展起來的。所以當年許多的革命團體(例如太平天國、小刀會等等)或侵略的勢力都不敢隨意侵犯這個領域。這對法治不彰的中國,不只在當時是個異數,就是現今看來仍是個非凡的表現。

歷史上上海的商人向來就比較有開闊的眼界,對國際市場的反應動向也特別敏感。這個點從三十年代各種語言媒體的普及就可以感受的出來,當時在上海就有三十多種英文報紙,還有俄文法文德文日文的報紙,甚至連希伯來文的報紙都找得到讀者。資訊的流通普及,不只是今天時代進步的通則,對當時的上海商人來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不若今天雖然在書報攤上看到不少五花八門的雜誌新聞,但是許多都是經過過濾及管制的聲音,有的東西讀個幾篇就覺得生厭,表面看這些都是所謂中國人的觀點,但實則上都是有點殘廢的氣味,連所謂的英文新聞也幾乎是一言堂。昔日上海市民享受的自由還沒有真正恢復,至少三十年代你可以讀到不同的聲音,異域的觀點。當時的左派氣勢浩大,但今天離言論自由還有很長的距離。
 
在文化尋根的段落中,作者考證上海開戶之前的文化,他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 吳越文化圈。他提議為了理解上海的文化根源,不妨在一個適當的層次上把南吳北越,或說江南浙北視為一體,這即所謂的吳越文化圈。用作者的話說,從政情風俗,人文歸向這些層面來看,上海正處於這個文化圈的東緣。這個範圍自古就是個豐饒的魚米之鄉,明清以來也自然形成一個人文薈萃,文化蓬勃的領域。東林黨的士大夫運動,王陽明的學說,都是緣起於江南地帶。各種的學派在此通行發展,不只研究心性的哲學流派,也由於西學刺激,經世致用的理論也在此地蓬勃發展。

到了晚清同光之後,上海漸漸取代各方地位,成為江南社會變遷的中心,也在文化思想上執江南之牛耳。李天綱追溯其根源,認為這個地位形成和同光以來上海成為中西文化交匯地有關。也許作者對上海仍有些偏袒性的期許,他肯定上海文化具有一種健康的改革傾向,難免會和內地各種激進革命、愚眛排外、頑固保守的諸方勢力衝突對立。其實這不正是當前邁向現代化國家的普遍困局嗎?,但如果上海往日健康的改革形象、經驗能以普及繼續,那麼中國邁向現代化的步伐也許能少點顛簸,少走些冤枉路。

書中「重建自信」最後的段落,作者觸及上海當前的困境,他提到市民心態一些不健康的意識,帝國心態與孤島心態等等,批評上海人信息渠道狹窄,對中國的發展大勢不甚理解等等弊病。對於四九年共產黨掌權之後的造成的問題,作者的態度顯得比較小心,也相當客氣。例如他把上海市民意識的斲喪歸給蔣介石1927年之後對上海的統治,把冷戰造成的封鎖孤立推給西方國家,當然有些部分是歷史的事實,但我們知道有些更嚴重的問題卻反而被忽略迴避了。我們可以理解作者的用心,某些領域仍是敏感的言論禁區,但作者在書中採用一種迂迴的敲擊,雖不是直接的批判指陳,但也達到了反諷的效果,例如他說冷戰造成了中國民族自信心的復活,但結果卻是文化交流渠道的全面封鎖。50年代之後,中國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上海承擔向內地推動現代化的使命,但是這種調整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反而使上海背負巨額的財政重負。現代化的指望沒有達成,這隻多產的母牛也嚴重減產。作者的語調期望基本上仍是同情多過責備。

李天綱批判上海的社會現象, 他說上海的功用建築雖在全國各城市仍是最多的,但傳統的封閉性仍舊阻礙城市設施的公開化。起初我不懂這是什麼意思,直到訪問了上海,直接體會到這個現象,雖然只是個小事,但也說明了上海當局在某些方面封閉的心態依舊,沒有尾隨人民的需要而開放。這次我有機會訪問徐家匯,特別想看看徐家匯的天主教堂,不只因為它是個古蹟,也是因為它所具備特別的意義。除了回顧徐光啟的貢獻,也想看看中國天主教的狀況。但是等到我到達了現場,卻被門防擋住,他說對不起,只有星期六與星期天開放。可惜我不是什麼大人物,所以只能被擋在門外。中國有一個廟宇是週六週日才開放的?一個具有紀念價值得地方即使收費,也不乏參觀的人群。教堂依作者的說法,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公共空間,它不只該向所謂的信徒敞開,也該向所有的人開放,更何況這是遠近馳名,具有文化意義的的徐家匯。

3.

陳丹燕女士在《上海沙拉》一書提到一道馳名的冷盤,名字就叫上海沙拉:是由煮熟的洋芋(中國叫土豆)、蘋果、清豆、紅腸,拌上沙拉醬而成。這道菜是綜合了法國的水果沙拉,俄國的土豆沙拉和中國的熟食調製成的。按作者的說法它已經不是洋菜,而成了一道地道的上海菜。因為『沙拉代表著上海人的生活基本方式:亦中亦西,但把他們融化成屬於自己的,帶著自己這個城市痕跡。』雖然今天許多國際性的大城都有此表現,但上海不只行之多年,更是這方面的佼佼者。這種混血的現象,或說接納西洋文化的能力與表現,在許多層面上,上海的經驗都是中國的先鋒。

另一本書對前述現像的討論有些段落很值得參考,《上海—近代化的早產兒》本書著力討論十九世紀上海開戶之後,如何展現其接納西潮的能力,成為中國現代化的早產兒。這本書有兩位作者:于醒民和唐繼無,幾年前還被時報選為開卷的十大好書。但是正因為本書有兩位著者,所以在觀點上讀起來有些跌漲起伏的落差。有些篇章立論開放,觀點也很有啟發創意,但有些章節卻顯示出封閉的意識型態和民族主義色彩,閱讀之際杆格矛盾之處不少,所以其中幾章的結論也顯得薄弱。當然作者引證的數據與資料十分充沛,這對研究上海是個不錯的佐證。

從洋務運動之後,近代文化事業大都在上海起源。而上海最初的新式文化事業幾乎都是西方的商人和傳教士帶來的。例如墨海書館、美華書館等出版機構比起商務印書館以中華書局早了四五十年。其他的例如格致書院,可說是中國第一所新式中學,中西女塾,是中國史上第一所女校,還有亞洲文會圖書館,也是最早的公共圖書館。這些都是早期傳教差會帶來的,而這些機構最早登陸的地點就是在上海。

本書第七章對西教士的討論,是我近來閱讀中最持平的觀點。本章特別闡述西方文化對上海的形塑與影響,也提到西教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說:『如果說近代上海的文化像一棵經過嫁接的書,那麼這棵樹雖然在中國的土壤裡紮根,卻是在太平洋上不斷漂來的歐風美雨的浸潤中生長起來的。』而這些文化風雨的傳遞,則是以西教士,特別是美國的西教士為開路先鋒。就像更早期的利瑪竇一樣,將西方新進的知識和器具帶到中土,藉著上海開戶之便他們也把新觀念與科技帶來。基督教教士在十九世紀的表現要比天主教要靈活、開明得多了,所以他們的貢獻也相對卓越。

書中使用相當的篇幅來說明西教士和「秉筆華士」之間的關係,在他們的合作之下,傳播西方近代的科學、文化、政治等新觀念,尤其是新聞及譯書的出版業對日後中國的發展影響深刻。而西教士對中文的熟練究竟有限,於是上海文士的執筆便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的努力使得中國和世界的文化得以聯繫。美國的傳教士除了自辦報刊之外,還熱心向上海人傳授印刷技術。除了為上海訓練人才,西教士與上海的合作模式還有以下的幾種:翻譯聖經(裨治文主導)、江南製造局譯書(以科學方面的著作為主)、萬國公報。其中萬國公報的型態最具特色,雖然萬國公報的主事者是美國人,但是華士的觀點與功用卻是功不可沒。

這種華洋合作的模式很像陳丹燕女士筆下的上海沙拉:亦中亦西,也像上海的租界:華洋雜處。這些現象處處都顯示上海包容異族、接受不同文化,並將之轉化吸納為本土的一部分。綜合這些書中的觀察,上海在歷史上曾經充分展現了她全方位的摩登性格,今天能否延續甚至更上層樓,的確令人矚目,也許隨著世界博覽會將來的展出,廿一世紀對她又是一個嶄新的機會。


參考書籍:

上海摩登
李歐梵著
毛尖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文化上海
李天綱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Salad
陳丹燕著
時報文化出版

上海—近代化的早產兒
于醒民唐繼無著
久大文化出版
回應本篇文章發表新主題回書貓研究室 所有回應文章
摩登,妳的名字就叫上海  昆布 (2003-01-12 10:27)
 (驚訝狀)~:o 七貓 (2003-01-16 18:26)
 Re:(驚訝狀)~:o 小助理 (2003-01-16 19:14)
 回七貓和小助理 昆布 (2003-01-17 06:15)
 Re:(驚訝狀)~:o 岚椿 (2003-08-17 10:47)
 
回書貓研究室 書人公聽日記
 
Copyright (c) 2002 Sino Cultural Enterprise Ltd.Co.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話:02-2218-1417 傳真:02-8667-1065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