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海古墓》


《地海彼岸》





  

地海--典雅溫潤的奇幻文學

文/周月英  

 說來全是J. K.羅琳的功勞,因此儘管俗套,我們實在無法略過不提:由於《哈利波特》掀起的奇幻文學風潮,全世界才突然發現,我們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了奇幻經典《那尼亞》與《魔戒》;而完成於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地海》(Earthsea)系列,也才能在跨過千禧年之後,得到更多注目與讚揚。

 最近繆思出版社出版的《地海》系列,原以三部曲的形式出現,故事場景設在前工業文明期、以魔法維繫世界運行的虛構的「地海」諸島。三個故事的主角各不相同,但同樣都是正值熱切探索生命真義的青少年,都經過一連串試煉與掙扎,終於能成熟自主,走向更開闊的境界。

 地海系列原書擁有非常高的評價,除了獲得一連串大獎的肯定外,更常被與《魔戒》相提並論。其實這幾部被定位為「童書」及「奇幻文學」的作品各有特色,很難並比。《魔戒》恢宏的史詩格局無人能出其右;《那尼亞》的魔幻世界帶給讀者們無限的想像空間;而《地海》典雅溫潤的哲學深度,則是其它作品無法企及的。

 雖然地海系列除了深刻幽遠的涵意值得再三咀嚼玩味之外,更有精彩的故事情節,但本文不想描述過多故事內容,以免破壞讀者日後閱讀的興致。粗略而言,地海三部曲的主題都環繞在黑暗與光明、生與死、主動與被動等對立的概念上。

 首部《地海巫師》(A Wizard of Earthsea)的意象最驚心動魄,也最深遠動人。故事以貫穿地海三部曲的靈魂人物格得法師的成長歷程為軸,無望和痛苦嬝嬝不絕,必得有堅強的心靈才能超克難關。看著格得從跨海逃亡轉而主動反擊,峰迴路轉緊張玄疑,故事結束時,讀者彷彿也共同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洗滌淬鍊,在寧靜滿足的尾聲中慢慢沈澱和回味激動的情緒。

 第二部《地海古墓》(Tombs of At-uan)故事最為單純易懂,在與世隔絕的陰暗墓園中,藉由一只手環的復合,黑暗與光明結合,清靈聰慧的少女恬娜得到重生,世界也因而重獲和平。

 第三部《地海彼岸》(The Farthest Shore)是色彩最豔麗的一部,橙紅淡紫、蘿紗珠飾,場景從繁華的貿易商港拉開,仿如現代社會的原型,故事中黑暗力量的根源也很類似當代文明的弊病。權力貪欲、竊賊充斥、幫派出沒等問題一再提醒我們回頭省察當下的處境。以海為家的浮筏人世界則是作者刻意提出與現世對照的一個樂園典型。書名暗喻著死亡之境,最終要告誡我們的是應該接受死亡而不必畏懼逃避它,「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唯有面對死亡,生命才能真正地延續。

 和其它巫術世界一樣,地海系列裡符文咒語、發光變形、御風造霧,甚至召喚亡靈的法術一樣不少。然而不同的是,作者點醒我們:「魔法不是為了玩樂或博取讚美的遊戲,法術裡的每個字、每個動作,若不是向善,就是向惡。」和一般童書以魔法的炫奇色彩作為娛樂想像力的手法相比,地海系列對於「巫術」的意義抱持嚴謹認真的態度,讓我們相信巫術不是雜耍把戲,而更像是大道運行的變體。

 地海系列的作者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自小就潛心研究道家思想,曾耗費數十年時間翻譯注釋《道德經》,因此在地海系列中,屢屢可見我們熟悉的道家概念。書中智者提出的箴言,譬如:「要聆聽,必先靜默。」、「危險必然環繞力量,正如黑影必然環繞光亮。」、「點亮一盞燭光,即投出一道黑影。」與老子思想中的「有無相生」、「萬物負陰而抱陽」等觀念相符應。

 總體而言,地海系列的基本議題根源於兩個道家思想:只在需要行動的時候才採取行動的「無為」概念;以及陰陽相生的「平衡」觀。但如果故事只是硬梆梆地套用警世銘言,也不足以稱之為經典了。勒瑰恩的敘事手法相當高明,這些東方哲思漫溢在故事氛圍裡,自然地成為劇中人物與讀者思考的基調,卻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以「落入言詮」的方式,透過長者智者之口將至善的道理形諸文字陳訴出來。在第三部作品中,勒瑰恩甚至安排少年主角對道家思維,也就是故事中巫藝的本質提出辯證式的批判:「(巫藝不過是)在意義上做有力的暗示,卻什麼也沒說;在行動上保持無所作為,以意味無上的智慧。」當然,故事結束時,少年的疑慮消失殆盡,經過辯證批判後,大道的至理更加澄明動人。

 由於魔法術士等議題的非現實性及綺幻成分,奇幻文學常被歸類為兒童讀物。事實上,不管是《魔戒》、《那尼亞》或《地海》系列,都吸引了無數成人讀者。地海系列的寓意,更可能只有經過世事歷練的成年人,才能體會其中五味。

 地海系列中譯本呈現了類似古文的基調,典雅的語辭雖然更切近故事的深義,也更耐咀嚼,但有時用字譴詞稍嫌雕琢,讀起來難免僵滯不能一氣呵成。但無論如何,看得出來譯者十分用心,翻譯品質也值得稱許。

 勒瑰恩著作甚豐,除了地海系列的奇幻文學,她同時也是科幻小說的大師,擁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其餘童書以及詩集,也都頗受好評。從60年代起,勒瑰恩便相當關注性別議題,科幻經典《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在雌雄同體的世界裡尋找性別平等的烏托邦;《無依》(TheDispossessed )則試圖建構一個完美的無政府社會。然而,地海傳說的前三部事實上與一般以男性為中心的英雄故事並沒有太大差別。1990年,勒瑰恩推出了地海系列的第四部作品《地海孤雛》(Tehanu:The Last Book of Earthsea),書中特意從女性的角色和視野,討論愛與權力的問題。《地海孤雛》的英文書名標示著它是地海系列的最後一部,但2001年勒瑰恩接受訪問時表示,Tehanu出書之後她就學會了「never to say nev-er」,看來我們還可以期待更多地海的傳奇故事。讀完前三部低迴不已時,這個消息著實令人興奮。

 勒瑰恩曾不無感慨地表示:「中國實行道家思想兩三千年,但近20餘年來共產主義卻棄之如敝屣,只有在台灣和少數遷徙北美的移民裡還保存著這個博大思想。」說來,在精神層次上,我們是最接近、也最能理解《地海》系列的讀者群。在外國作家身上看到與自己如此聲氣相通的思維,除了愉悅之外,也是很令人動容的。

 

看其他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