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第一期電子報讓讀者們見識到了許士軍教授對《公司的歷史》的精彩評論,但公司的歷史縱貫5000年,只介紹一期是否不過癮?所以,嘿呵,小編厚顏地又來與各位分享一次。
  另外,左岸的「二戰結束60週年紀念書展」正於共和國網站火熱特賣中,請看本期活動訊息
  烏龍院長專欄 part 3有更多「莉莉.瑪蓮」的故事喔……

【全民瘋狂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文/RG23

  《公司的歷史》基本上是按時間順序,講述公司在每段時期的特殊發展狀態。不過在這中間,最吸引責編的是「公司與政府的角力」,這也是書中不斷出現的主題。許士軍教授便點得很清楚:「公司所獲的特權乃是由國家或政府機關所賦予,建立在某種特許地位上。早期來說,它的『法人』地位──不管是指羅馬人的『社團』,或是威尼斯的『聯合會』──都是經由政府的特許或認可而獲得的。」到了現代,公司即使未如反全球化人士所說「悄悄收購這個世界」,卻也確實亟欲擺脫政府的掌控。
  如果讀者要問,公司在哪個時代享有最大的權力?恐怕連反全球化人士也不得不贊同本書兩位作者的觀點:不是在現代,而是在16至18世紀帝國主義最興盛的時期。在當時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特許或默許之下,「南海與密西西比這兩家公司騙了成千上萬的投資人。更差勁的是,特許公司往往滿手血腥。它們提倡奴隸制度。」在印度,英國東印度公司無所不用其極地威脅競爭對手、特別是當地的靛青種植者。「印度人受不了嚴刑拷打只好交出財富;城市、鄉鎮與村落遭到掠劫,地方政府遭淘空:這就是公司董事與他們底下走狗的『樂趣』與『信仰』。」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也看不下去這樣的景象,他「深受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暴行所困擾」。在他眼中,特許公司「很累贅或百無一用」。他認為股份公司在先天上就不如獨資經營來得有效率。尤其是「代理人」的問題最令他擔憂:受雇的經理人對公司利益不像老闆兼經理者那般「夙夜匪懈」,「疏失與浪費情事必然普遍存在……。」
  遺憾的是,早期的股份公司不但是經濟帝國主義的工具,也是一股無法遏止的金融投機的工具。剛剛提到的(英國)南海公司與(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在十八世紀初期被英法兩國政府用來重整龐大的戰爭債務,結果造成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甚至比一九二○年代美國的泡沫更嚴重。
  密西西比泡沫的始作俑者是駱約翰(John Law)。當時繼法王路易十四之後即位的路易十五還年幼,由年輕瀟灑的奧爾良大公菲利浦攝政。駱約翰與菲利浦兩人相識於巴黎的賭窟。一七一六年五月,駱約翰說服奧爾良大公讓他成立大眾銀行,專責發行銀行券。法國的通貨膨脹很猖獗,貨幣短缺,幣值不穩,駱約翰因此打算引進紙幣來搶救法國,並掌握了法國的貨幣供應。他出價買下「西洋公司」的貿易特許狀,易名為密西西比公司,將一堆法國公債轉換成公司股票。過不久,密西西比公司取得一連串的海外貿易特許權,還添上皇家鑄幣廠。於是,一家獨占公司控制了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的所有殖民地貿易。
  駱約翰一邊大量發行股票,一邊對外宣稱股利豐厚,讓既有的投資人以優惠價格購入更多股票,支持著這股投機熱。結果造成全民瘋狂:一波波的投資人,不分貴賤,圍住他的營業所。從一七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一七二○年四月二十日,皇家銀行所發行的銀行券總額由一千八百萬里弗赫增為二十六億里弗赫。但到了一七二○年初,投資人開始拋售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就如潮水上漲般止不住(許多人將資金轉移到行情看漲的倫敦股市)。最後駱約翰不得不廢除紙幣、關閉皇家銀行。一七二○年十二月,他持假護照逃到布魯塞爾,法國則陷入了一片混亂。
  小編特別建議讀者一定要看看英、法這兩段故事,在商業史上或在財經界裡,它們是非常著名的話題。而且因為此後類似的詐欺事件蔓延到其他國家,終於促成英國政客正視公司的法律地位,經過不斷辯論而形成了現代的公司法。這兩段故事收錄在《公司的歷史》第二章的〈駱約翰是財神?〉與〈南海泡沫中的愚人〉兩節。如果你覺得意猶未盡,還可以看看左岸出版的另一本好書《歷史上的投機事業》裡的第五章「投機者的殖民地夢」,除了有更詳盡的描述,還有這兩家公司誇張的股價走勢圖呢!


主題閱讀

公司的歷史
米可斯維特、伍爾得禮 著
夏荷立 譯 左岸 出版
定價:NT. 280 元,特價:NT. 238 元



*誠品好讀94年9月推薦
*中國時報 開卷每周推薦書(2005/09/04)
*商業周刊928期書摘介紹〈改變企業帝國的寧靜革命〉

歷史上的投機事業
彼得.馬丁 / 布魯諾.霍納格 著
許可達、闕旭玲 譯
左岸 出版
定價:NT. 360 元,特價:NT. 306 元


*公視「今天不讀書」推薦

•《一首創造歷史的流行歌》之三
英軍的莉莉.瑪蓮

Vera Lynn 女爵士 (Dame Vera Lynn, 1917-)
Vera 出生於倫敦,因歌聲優美而廣受喜愛,二戰時有「英軍的 sweetheart」之稱,戰後被冊封為爵士。她曾於今年參加英國紀念二戰勝利六十週年的典禮。

Anne Shelton (1928-1994,英軍眼中的莉莉.瑪蓮)
為英軍的「小甜心」,亦出生於倫敦,十四歲已在電台為北非英軍唱歌。此處的錄音應來自 1950 年(22 歲)──聽不出來吧?她曾與 Glenn Miller 和平克勞斯貝合作,所以在此唱的是美國腔。1944 年 12 月,Glenn Miller 邀請她一同搭機赴法國演唱。安妮幸好家中有事不克陪同,結果那架飛機在英倫海峽上空,被返航盟軍轟炸機拋棄的炸彈擊落。Glenn Miller 與樂團迄今下落不明,安妮則逃過一劫。

英國方面曾於 1943 年以德語填上「攪局版」歌詞,由 BBC 用於對德進行宣傳:
(這首歌的音量較小)

   今天我必須寫信給你,你的莉莉.瑪蓮

4. 今天我寫信給你,
我的心好痛。
我得留在家裡
是多麼地想你。
你說過,
你要盡義務,
這不能拿來安慰我。
我在路燈下等你──
你的莉莉.瑪蓮。

3. 你或將歿於俄國,
或陣亡於非洲,
你的元首只打算
讓你死於非命。
如果我們仍能重逢,
希望路燈依然矗立──
在另外一個德國!
你的莉莉.瑪蓮。
2. 我默默承受折磨,
月亮知我心。
它曾把我倆照亮,
如今只照著我。
我的心是這麼的痛,
當我站在路燈旁邊跟我自己的影子 ──
你的莉莉.瑪蓮。

4. 我們看得很清楚,
元首是虐待狂,
讓稚子變成孤兒、
女性成為寡婦。
這到底是誰的過錯?
我要在燈下看分明。
把他吊到路燈上!
你的莉莉.瑪蓮。

美軍的莉莉.瑪蓮

瑪蓮.戴德麗 (Marlene Dietrich, 1904-1992, 德裔美籍的好萊塢明星,被美軍視為莉莉.瑪蓮) 。她大概離開德國太久,所以有些地方把德文歌詞唱錯了,但這仍然是經典版本之一(無第三段歌詞)。

美軍最喜歡聽戴德麗唱歌。這位威瑪時代的德國「性感女神」(「藍天使」,日後《酒店》一片的靈感)為美軍唱歌,不正是最好的宣傳嗎?戴德莉先唱出德文版,讓這首也在美國走紅。她剛好名叫「瑪蓮」,所以搭上了順風車。

她並以德國腔的英語,唱出了美軍進行曲版的《莉莉.瑪蓮》:


When we are marching
In the mud an cold,
And when my pack
Seems more than I can hold,
My love for you
Renews my might,
I’m warm again,
My pack is light,
It’s you Lili Marlene, it’s you Lili Marlene …...

差不多在同一個時候(1944)美國著名歌手 Perry Como (1912-2001) 則唱出了一個很可愛但也令人感傷的版本(由 RCA 錄音):

(This is the story of Lili Marlene, doo, doo, doo doo, doo!)

Would you like to hear the story,
of a girl that many soldiers know?
It’s a tale of love in all it’s glory,
they tell when the lights are soft an’ low!

Underneath the lamp post by the brigade
standing all alone every night you’ll see her wait,
she waits for a boy who marched away
and though he’s gone, she hears him say:

“Oh promise you’ll be true,
fare thee well Lili Marlene,
‘till I return to you,
fare thee well Lili Marlene!”

( This is the story of Lili Marlene! )

With a kiss she gave her promise,
to be constant as the stars above,
every soldier knows she’s kept her promise,
and she has been faithful to her love!

(Underneath the lamp post by the brigade
standing all alone every night you’ll see her wait,
for this is the place a vow was made
and breezes sing her serenade….)

“Oh promise you’ll be true,
fare thee well Lili Marlene,
‘till I return to you,
fare thee well Lili Marlene,”

(This is the story of Lili Marlene!
Though wee stems have an ending,
no one knows just what the end will be
but tonight when twilight is descending,
if you’ll come along, here’s what you’ll see….)

Underneath the lamp post by the brigade
standing all alone every night you’ll see her wait,
and as they go marching to the fray
the soldiers all salute and say:

We’ll tell him you’ve been true,
fare thee well Lili Marlene,
‘till he returns to you,
fare thee well….
Lili Marlene!


英軍的 Lilly Marlene – Anne Shelton

美軍的 Lilly Marlene – Marlene Dietrich

駐德英軍的海報:The Original Lily Marlene, 1946
(英文拼法有 Lili, Lilli, Lilly, Lily 等,而且英軍把 Andersen 的名字拼錯了)
 

請待下回分解

  挑戰過「生存遊戲」了嗎?是否被邱吉爾伯伯瞪了很多次?快來闖關唷!!闖關成功還有機會獲得哈夫納的新作《破解希特勒》乙書(共十個名額)!快來挑戰自己在二次大戰的槍林彈雨中,生存機率有多高喔!
  「二戰結束60週年紀念書展」正於共和國網站火熱特賣中,展期9月5日到10月5日,敬請把握這難得一見的機會唷!!
  活動網頁:http://www.sinobooks.com.tw/rivegauche/war2/index.htm
若無法開啟本電子報,請點選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