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廣場

  台北世貿中心

  震旦國際大樓

  華納威秀影城

  台北市政中心、議會大樓

  國父紀念館

  京華城觀光休閒購物中心

  中華電視公司大樓

  大陸工程總部辦公大樓

  宏國辦公大樓

  台北火車站

  新光人壽保險摩天大樓

  警察廣播電台辦公大樓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台北世貿中心

佔地2萬坪的大街廓開發計畫,包括分為展覽大樓、國際貿易大樓、國際會議中心與凱悅飯店等4棟大型建築所構成的台北世貿中心,原本希望能由建築群共同圍塑的廣場空間,為大型開發案創造良好的公共開放空間提供一個示範性的案例,不過從目前所呈現的結果看來,似乎與理想有相當大的差距。

在欠缺整體的配置下,不僅各幢建築物之間看不出有什麼關連性,所留設的開放空間也流於為了彰顯建築物視覺效果而形成插著「禁止踐踏草坪」標誌的消極性綠化空間,無法讓珍貴的都市開放空間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其中最值得爭議的是國際會議中心面對沿基隆路只有大約1米寬的人行道,甚至有公車站牌的問題時,仍舊以抬高的方式隔開人行道與綠化空間,絲毫不願意讓大眾分享所留設的開放空間,此種自私自利表露無遺的心態竟然會出現在試圖作為台北向國際展示的櫥窗而且業主還是政府機構的設計案,真是令人無法相信!

1. 展覽大樓
逐層向內退縮,如同積木般堆疊的造型,不僅創造了高低變化的天際線,也大大降低了7層樓高的展覽大樓龐大的量體可能產生的壓迫感,花崗岩與磁磚相互搭配,形成顏色的變化避免了外觀過於單調的問題。地面層超過一千坪的採光中庭可提供帆船、飛機模型等大件商品展示,連通各樓層的三部玻璃透明電梯在迷宮似的展覽空間也同時扮演指引方向的角色。

2. 國際貿易大樓
地面上34層,塔屋2層,樓高143公尺,在建造完成時為國內最高的建築物。辦公空間環繞中央服務核的平面規劃提供了簡潔的動線、充分的自然採光與開闊視野的優質工作環境。

3. 國際會議中心
內部共有12座大中型會議廳,尖峰容量高達6,500人的國際會議中心,雖然在內部空間需求與相鄰的展覽大樓有極大差異,不過在外觀上則採取相同的形式與材料。南向立面的大雨棚標示出一般人所熟悉的入口其實只是側門,不過由此進入的是小門廳卻是到達唯一的扇形會議室最方便的入口。真正位於建築空間配置主軸線上的正門反而偏在與展覽大樓相鄰的私設巷道,因此只有極少數的人會直接由正門進入空間主軸的門廳,充分感受大廳氣派宏偉的空間經驗。

4. 台北凱悅大飯店
為了使6樓以上的客房有最佳的視野而形成U型配置。3樓大型的宴會廳與屋頂的露天游泳池形成出挑的大量體標示出氣派十足的門廊,由此進入利用挑空採天光的中庭塑造出富麗堂皇的大廳。大廳在電梯門廳旁的牆面掛著兩幅降妖除魔的符咒,不僅反映出民族文化特有的風俗信仰,同時也標示出台北市向東區發展的過程讓土地使用產生了如同滄海桑田般的變化。

(以上文章摘自建築Library 系列《台北建築MAP》一書)

相關連結:城曦乍現之台北  



城曦乍現建築本事城中故事巴布城下閱讀迴廊城市光影